让工业遗产维持并延续原有的使用功能是最好的保护方式之一。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不应该只是保护那些历史建筑、陈旧设施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们承载的历史氛围、文化和古朴技术,这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肯定。总之,功利化、旅游化、趋利化的遗产开发思路应当予以适当的修正。
3.保护开发观念相对落后,低级转换、照搬既有模式现象较为普遍
从北京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看,虽然已经摸索出一些保护开发的经验,但从整体看,北京工业遗产保护开发模式仍显单一,缺乏合理的规划研究,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多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功能转换上,更有大批企业单位照搬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既有模式。在798成名之后,创意产业变得炙手可热,于是众多企业争先恐后将废弃的工业建筑进行简单修缮,挂上时髦的创意产业园招牌,全社会形成一股“创意产业热”与“工业遗产开发热”。然而,这种所谓的工业遗产开发,究其实质不过是简单的土地和房屋出租,多数投资者看重的也仅仅是老工业区内相对廉价的地皮,真正深入挖掘、利用工业遗产资源的则寥寥无几。事实上,由于每一处工业遗产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轨迹与文化价值,任何一处工业遗产开发的成功,均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与特殊性,无法完全复制。假如缺失了企业生产的背景、部分艺术家的青睐、政府的高度重视、媒体的报道与宣传、公众工业遗产保护意识加强等契机中任何一个环节,很难确定798能否取得今日的辉煌。僵化地照搬既有模式,不仅反映了决策者创造力的缺失,更将对整个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带来严重后果。任何产业终会有其发展极限,即使是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其市场容量也是有限的,艺术家、设计师群体毕竟是社会群体中的小部分,当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日趋饱和时,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被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后果可想而知。相似的主题,缺乏独创性,文化产品档次的鱼龙混杂,市场的同质化恶性竞争,公众的审美疲劳与远离,边界模糊、业态畸形的“功能混合”,在竭力追求商业规模和广告效应的同时,工业遗产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基本功能被边缘化,最终将对文化产业和相关工业遗产的生存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