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汉)1897年内蒙古托克托出土
秦汉时期天文学的进步,天体观测记录的趋于完备、精细,是与天体观测手段的改进、天文仪器的制作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的天体测量仪器,主要有浑仪、圭表、漏壶、浑象和星图等。其中浑仪、圭表、漏壶,汉以前就有,至汉代有了改进;浑象为汉代的发明;战国时有星表,到汉代发展成为星图,使其成为天文观测必不可少的工具。
中国古代的浑仪与古希腊的不同,古希腊的浑仪以黄道坐标为主,而中国的浑仪是以天赤道坐标为主。在汉代,浑仪有几次改进。
铜漏壶(西汉)1976年内蒙古杭锦旗出土
武帝时制订《太初历》期间,落下闳改进了浑仪,用它测量了二十八宿距离等数据。到两汉之际,浑仪已经有一个固定的赤道环和绕轴旋转并附有窥管的赤经环组成,两环上都刻有周天度数,可以测定天体的入宿度和去极度,所谓去极度就是天体距离天北极的度数,相当于赤纬的余角。东汉前期,民间天文学家傅安第一次给浑仪添加了一个黄道环,这和赤道环成24°夹角。这一黄赤交角和理论值的差大约只有一分。利用黄道环可以观测日月行度。在这一基础上,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又给浑仪添加了地平环和子午环。经过这一系列的改进,浑仪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天文观测手段已基本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