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曜即位伊始,便着手兴办学校,振兴儒学。史载:“刘曜,立太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简百姓年二十五以下十三以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笃学以教之,以中书监刘均领国子祭酒。置崇文祭酒,秩次国子。散骑侍郎董景道以明经,擢为崇文祭酒,以游子远为大司徒。”[37]刘曜在位时间极短,却能于战乱间隙之间迅速恢复太学、国子学,还大力开办小学。他还曾多次亲临太学,策试学生,更属难能可贵。
如果说,前赵在混乱中尚能恢复学校的话,那么石勒所建的后赵,在兴办官学、发展文化教育方面所作出的成绩,更让后人称道了。石勒本是刘渊的部将,羯族人。他早年曾被掠卖为奴,生活十分悲惨。起兵之初,石勒对汉族上层人士极端仇恨。在战争中,俘获二千石以上的官员,几乎全部被杀死。这大约与他青少年时代所受苦难不无关系。但是到立志建国后,他逐渐改为拉拢汉族大族的政策,特别是对中小士人尤为重视。石勒大量吸收深诣儒学的汉族士人参加后赵政权。这些人对后赵建国在制度上影响很大。石勒非常信任失意汉族士人张宾,几乎言听计从。石勒本人并不识字,却十分喜好汉文化,经常请人给他读讲史书。石勒在攻取河北、占据襄国之后,立即在境内“立太学,简明经善书吏,署为文学掾,选将佐子弟三百人教之”[38]。不久,他又“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39]。在称王的当年,他在太学中特设经学祭酒、律学祭酒、史学祭酒诸职。石勒不仅重视开办中央官学,而且还“命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弟子百五十人”[40]。石勒办学的特色是重视考试。他曾“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尤高者赏帛有差”[41]。对于地方学校,石勒要求入学的生徒们一律逐年考核。凡三次考核合格者,可由郡国举荐,量才录用为中央或地方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