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媒体滚动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卢梦雪 北京报道 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及监管叫停手工补息等因素的驱动下,部分存款资金正在流向理财市场,助推银行理财规模高增。 2024年上半年,银行持续管控息差压力,压降负债端成本。有银行宣布停售利率相对较高的通知存款,并限制协定存款利率,有银行则收缩大额存单额度,宣布不再新发三年期和五年期大额存单产品额度、停售半年及以上期限大额存单产品,中小银行持续跟进存款利率下调。 随着存款利率吸引力的下降和产品可选择性的降低,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部分储户的替代性选项,再度成为存款搬家的主要去向。机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展现出了强劲的复苏势头,规模一度超越29万亿元,其中4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环比增加超2万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在理财机构稳健经营策略和市场行情回暖的支撑下,“搬家”的存款正加速流向银行理财。 存款大搬家 近日,央行发布了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前4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了7.32万亿元,相较于一季度的11.24万亿元减少了3.92万亿元。也就是说,4月单月存款减少了近4万亿元。 减少的存款去哪儿了?市场认为,存款“搬家”迹象正进一步延续,居民存款正加速转化为理财产品。 在存款“搬家”效应的影响下,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实现了显著增长。普益标准数据统计,4月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摆脱了持续两年的回落态势,环比增加超2万亿元,截至6月中旬,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已超29万亿元,达29.85亿元。 尽管受到“季末回表”压力影响,银行理财6月末规模有所回落,但仍较2023年年底增长约1.26万亿元。华西证券研究所的数据也显示,7月跨季后的首周,理财规模如期回暖,环比增9242亿元至29.66万亿元,基本回升至跨季前水平。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银行理财规模止跌回升背后,首先是持续突出的理财收益吸引投资者,其次是存款降息的影响逐渐显现,最后是手工补息被限制后,不少资金涌入理财。 从银行理财投资者群体的变化中也可见一斑。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统计显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持续增多,2023年末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中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但风险偏好一级(保守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呈现出明显递增的态势,较年初增加了2.02个百分点,这也印证了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在逐步提升,并正对资产配置进行灵活调整。 息差保卫战之下,理财优势凸显 继去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首次低于1.7%,达到1.69%后,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降至1.54%,同比收窄22BP,环比2023年四季度收窄15BP。 近些年,在息差管控压力下,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作为昔日“揽储利器”的大额存单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今年上半年,多家银行出手调整中长期大额存单产品发行。有银行大额存单产品利率开始向普通存款“看齐”,不少银行大额存单利率从“3时代”迈向“2时代”;4月份招商银行宣布不再新发三年期和五年期大额存单产品额度之后,民生银行亦停售半年及以上期限大额存单产品。 与此同时,因灵活性强、利息高等特点深受储户喜爱,曾被认为是银行的“揽储利器”的通知存款,今年上半年也频频被银行下架。自去年相关监管部门发文调整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自律上限以来,通知存款管理由个人端逐渐蔓延至企业端,对公或单位通知存款自动转存功能也面临叫停。上半年光大银行、渤海银行、大连农商银行等10余家银行均公告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产品,华夏银行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宣布将协定存款上限定为1.15%。 叠加“手工补息”被监管明令禁止的影响,在存款利率吸引力下降,存款产品种类减少之下,储户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替代品。而以低风险、高流动性著称,与银行存款的投资者群体有一定重合的银行现金管理类、固收类产品,在上半年债券市场走牛之下,凭借优异的收益表现,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的关注。 据普益标准测算,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近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分别为3.15%、3.38%、3.43%;存续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分别为1.97%、2.06%、2.19%,明显高于四大行挂牌的1年期以内定期存款报价(年化收益率约1.35%—1.45%)。 值得一提的是,在理财产品规模增量超2万亿元的4月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封闭式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年化收益率一度达到了4.08%、4.39%、4.52%、3.96%。 在收益率的强烈吸引下,现金管理类、固收类银行理财产品正成为存款搬家的主要去向。普益标准统计显示,截至6月中旬,银行理财近30万亿元的市场中,固收类、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增长明显,混合类和权益类规模出现萎缩。 与此同时,伴随着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一些原本倾向于权益类资产投资的投资者,开始寻求更为稳健的投资选择,这也进一步推高了理财市场规模的扩大。 银行理财稳健发力 随着投资者风险偏好下行趋势的凸显,银行理财公司继续瞄准稳健赛道,以低风险与固收类产品为主导,推动业务稳步扩张。 普益标准2024年一季度数据统计显示,当前最新产品存续规模前十的银行理财公司中,共有9家机构旗下PR1与PR2的低风险产品规模总和占比在九成以上。而在产品规模中,多家机构固收类产品规模(不含现金管理类)占比均在六成以上,凸显出固收类产品的核心地位。 在底层资产层面,银行理财也正在增配固收类资产,稳健底色持续突出。华泰证券相关分析指出,在债市表现较好、存款利率下行、手工补息整改等影响下,2024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底层资产中的货币市场工具持仓比例39.4%,有所下降,固定收益类资产持仓占比为55.5%,有所提升。而对于权益类投资仓位的把控,银行理财仍十分谨慎,目前市场上理财资金投向权益类资产的占比较小。 成都智途思远首席研究员、金融学博士罗皓瀚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存款搬家”现象为银行理财市场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银行理财市场增加客户规模,提升整体规模,助推银行理财子公司不断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当然也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在客户服务方面,如何通过通过开展投资者教育,让原本习惯于存款的投资者理解理财产品的收益风险特征,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理财能力。 他同时提醒,投资者由存款转投理财,应该注重对四个方面的了解和理解:一是了解银行理财行业,即理财市场的特点,如收益风险特征与存款的区别、底层金融契约与存款的区别等。二是了解相关机构的特点,如理财子公司经营的业务范围,了解其义务和专业能力。三是加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了解,特别是与存款的差异。四是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特点,特别是风险特征,不能盲目地根据市场情况和他人的行为而将存款搬家到银行理财,而是需要结合个人和家庭的财务特点和风险特点,选择适配性的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