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星半。翻译为《陪你在山巅找勇气》更合适,电影就在建立各种相斥不搭的意境。“结合有超自然的现实主义风格。”波兰斯基离开波兰后辗转于欧洲,受新浪潮影响却又有别于新浪潮,在形式与内容上达成统一。第二部长片与其处女作相比,从心理挖掘成为心理惊悚,从三人“封闭“空间减为单人封闭空间,其实丝毫不亚于其处女作。起初三人时若被抛弃之感:傍晚在内所见的猫眼视界到寂静的时钟声,夜晚射进屋内的狭隘光束伴随吵闹的叫床。姐姐离开后屋内的孤独逐渐展现:低机位制造压抑感的仰拍镜头,对应窗外常有的嬉闹声,以及猫眼制造出拉远的现实。最终失控的压抑酿成惨剧:无声电话、门外脚步无一不刺激神经,开裂墙壁、裂缝之手无一不刺激心理,嘀嗒下无声强暴仿佛拉回儿时噩梦。最记忆犹新:①始于四处观望的眼睛,止于拉近镜头的眼睛;②墙上无数只手的屋内过道。6/10。加瑞尔尽力模糊梦境、记忆和真实的边界,用黑白色调进一步抹去时代背景,近乎二十分展现街垒之夜、躲避警察的纪录片式段落,也被置于残酷的个人化气质,斜躺在地上的镰刀、门牌号写着68都象征五月风暴的红色革命,这些有影射含义的超现实符号和梦境似的情景(弗朗索瓦拒绝服兵役后,开窗看见待宰的羔羊与拉小提琴的街头艺人并置,映射自身艺术生命的死亡),段落的共同点是情绪的连贯,加瑞尔经常使用跳切打破常规转场,例如弗朗索瓦和莉莉约定晚上出门,镜头接夜色中两人并肩而坐,时空断裂但情绪却连续;结尾随着默片式的圈入开始梦境,弗朗索瓦王子装扮将铁丝围困的莉莉唤醒,旁边还生了一团篝火,两人穿过营地在林中躺下,接着镜头是警察检查床上的他服药自杀,当莉莉离去,执念艺术、拒绝压抑自我只为工作混口饭吃的精神一同离去,活在梦里。
在这部纪录片中,一个在乌克兰战争中背井离乡的女孩与祖母一同前往阿尔卑斯山参加夏令营,挑战自己勇气的极限。